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
發布時間:2022-08-17 作者:王巍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轉載自學習強國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要“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态,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這一重要要求,對于進一步講清楚中國道路的“中國特色”,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國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曆史淵源。
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奮鬥實踐中,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努力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寶庫中探尋源頭活水,以實現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服務于治國理政的現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出衆多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傳統國家治理觀。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以仁德治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甯”的愛民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政治智慧、墨家“兼愛、非攻、尚賢”的博愛思想、法家“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革理念,還有“經世緻用、知行合一”的問題意識、實踐思維,孜孜追求的以天人合一為宇宙觀、以中庸之道為處世方法、以大同世界為追求的理想社會……這些思想共同形成了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态。
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中國道路的探索與演進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個國家和民族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不僅受制于特定的經濟和政治因素,而且取決于特有的曆史文化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曆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回顧中國道路的探索和發展曆程就可以看出,中國獨特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道路的探索與演進。
1840年的鴉片戰争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為了拯救民族危亡,從1840年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爆發前,中國人民進行了近80年的英勇鬥争,經過不斷地探索嘗試,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向西方學習的内容,比器物更重要的是制度,比制度更深沉的是文化和價值觀。因為器物和制度要靠人來制造和執行,而人的思想、觀念、文化、價值觀就是更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經過反複思考對比,中國的先進分子最終得出結論——“走俄國人的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并迅速占領思想高地。一個重要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的很多重要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主張存在着相通之處,例如,儒家講的“行”“躬行”“知行合一”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之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改造世界之間,相反相成、物極必反與唯物辯證法之間,“大同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共産主義之間,都有某種契合和相通之處……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并為人們選擇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因。
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夠順應曆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與中華民族充滿“舊邦新命”“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的革新和開放精神的曆史傳統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把改革開放置于大曆史中去看待:“以數千年大曆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曆史常态。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态繼續走向未來,有着深遠的曆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必須要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會主義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一百八十多年鬥争史、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實踐史來理解、認識中國道路。
中國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中國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成分。要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态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
人類文明新形态的“新”,表現在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本體,充分吸收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一切人類文明先進成果,是在中國道路開創與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同時,強調“新”,不意味着忘本。人類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曆史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曆史性實踐中生成,做到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有機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人類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土壤,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命運與共的天下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既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始終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也為回應和解決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提供了寶貴啟示。中國共産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極大激活了中華文化生命力和當代價值。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樣,中國道路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的進程中,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和視野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内涵的認識,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又進一步推動各種文化開放融通、互學互鑒,展現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理念。這種文明新形态立足于把握和塑造人類共同未來的大視野、大格局,充分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交流互鑒超越文明沖突與隔閡,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
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準則、價值追求,并結合時代要求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