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及文化傳承
發布時間:2022-12-23 作者:周溯源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及文化傳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而從未中斷的文明。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上,陸續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相互聯系的文化紐帶、血脈相傳的言行準則。諸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都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之所以受到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并紮根、開花、結果,一個重要原因是同我國幾千年的優秀曆史文化和廣大人民信奉的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與底色,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溯源看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特色的形成
世界是豐富多樣的。古人講,“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就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有差異,是合情合理的,天下萬物能一同發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種合理的行為準則能同時進行而不相互矛盾。《易經》中論述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凝練概括。在傳統文化中,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貫之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欲勝人者,必先自勝”等,都是強調不依賴他人,立足自立、自主、自強。這些理念赓續流傳,啟迪中國人民走自己的路,創造自己的特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一直緻力于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同時又努力倡導并踐行與世界和諧共處。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不少強調以民為本、以民為先的經典論述,如“民惟邦本,本固邦甯”“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都具有進步意義。
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必然為中國共産黨人繼承和發揚光大。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其艱巨性和複雜性無疑前所未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迎難而上、不懈奮鬥,打赢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現代化建設,憑貢獻分享發展的成果,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強大的合力。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共同富裕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的追求和理想,早在先秦時期的傳統典籍《周易》中,就萌發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等表達了我們祖先對強國富民的憧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标志着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積極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華文明曆來重視人的精神生活,既追求豐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嚴,講究仁義禮智信,期盼社會風氣和順,憧憬物質生活充實、道德境界高尚、社會公平正義的大同世界。
這些文化基因深刻影響着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影響着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進程。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取得了明顯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複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豐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早在戰國時,莊子就在《齊物論》中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漢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要抱敬畏感和感恩心。中國人民贊美“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幸福場景,欣賞“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麗景觀,向往風調雨順、河清海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太平景象。
中國式現代化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西方老路,不搞“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破壞性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内在要求。”我們必須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不移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華民族在對外交往方面,自古就秉承“強不執弱,衆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的精神,認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着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沒有稱霸的文化基因。
中國共産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我們堅定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聲明我們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向世界作出了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的莊嚴承諾,強調“中國發展絕不以犧牲别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将堅定不移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中國作為既創造過輝煌也經曆過苦難的東方古國,摒棄零和博弈思維,摒棄“國強必霸”思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我們務必珍惜,不斷推進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充分吸收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治國理政的科學智慧、格物究理的精妙方法、修身處世的高尚理念,豐富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文化源泉,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