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

發布時間:2022-11-15 作者:郭家瑞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宣傳部長、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原文出自外文出版社《讀懂中國制度》系列叢書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國制度中的為政以德》導語 來源:學習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為政以德”是中國政治傳統中的核心理念,其産生與發展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倫理道德和哲學智慧,與人民群衆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貫穿融通,蘊含了中華民族崇德尚群的倫理規範、以德化人的仁愛精神,以及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深刻展現了中華民族責任先于權利、義務先于自由、群體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的崇高價值追求。本文将從傳統八德出發,深入探讨“為政以德”思想是如何與人民群衆日用不覺的道德觀念互相融貫,又是如何發揮當代價值,為中國現代治理提供智慧源泉,使得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更加根深葉茂。


每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都與這個國家的曆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有着很深刻的見解,他指出:“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确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崇德、尚德的傳統,把立德作為至高無上的人生追求。在這樣的信念中,傳統美德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積澱,并且逐漸與國家治理、制度建設以及社會風尚倡導相融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傳統八德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政治傳統,也塑造着今天的中國。因此,要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制度,就需要回過頭去看看,八德是以什麼樣的面貌存在于古老的華夏,又有着怎樣深刻的力量,影響着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使中國成為今天的中國。


每個民族的道德觀都是從數千年的曆史文化中傳承、接續、發展而來的。早在2700多年前,孝、悌、忠、信的觀念就已經深入人心。其中,孝、悌被奉為為仁之本,忠、信則被認為是“仁”的重要表現。除此之外,禮、義、廉、恥也廣受推崇。《管子》一書中提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四維”指的就是禮、義、廉、恥。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前192年—前104年)提出了“五常之說”。“五常”所指的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品德,成了當時普遍認同的道德标準。宋朝時(960年—1279年),人們愈加認識到道德的重要作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放到了一起,形成“八德”,也被稱作“八行”或“八端”。“八德”自此流傳下來,成為人人奉行的立身之本。


孝是八德之首,簡單來說就是孝敬父母。在中國人眼裡,孝養父母是人的天性。父母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女,兒女長大後自然要贍養、關愛父母。除此之外,孝還有更高的層次,那便是把愛父母的心推而廣之,孝順天下所有的父母,然後再進一步用這顆仁愛之心去愛全天下的人,讓整個世界充滿愛和敬。因此,“孝治天下”成為中國古代帝王治國的基本思想之一。在漢代,舉孝子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标準之一。宋朝時,“安老坊”等福利機構就已經設立,用來贍養60歲以上的貧困孤寡老人。可見,中華民族在曆朝曆代對孝德的崇尚、對老人的關愛是一以貫之的。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今天中國在不斷加快養老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推動醫養結合、社區養老等制度建設。全國各地開展了“尋找最美孝心少年”、評選“孝老愛親模範”的活動,湧現出很多動人的孝心故事,贍養、關懷老人的意識在無形中更加強化,尊老愛老的社會氛圍愈加濃厚。


悌,指的是兄弟姐妹互相友愛。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手足之情,在古代的宗族家訓中往往都會有“兄友弟恭”這條教導,教育人們要與兄弟姐妹互敬互愛、互幫互助。同時,心胸開闊的中國古人并不滿足于此,他們把眼光轉向更廣闊的地方,提出要把悌德推而廣之,把身邊的朋友、同學、同事都作為兄弟姐妹來愛敬關心,甚至更進一步,将所有善良友好的國家都視為兄弟友邦,在國家或民族關系中做到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正是因為這種“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懷和文化接納性,曆史上不乏中華民族與外邦國家友好往來的動人故事。習近平總書記一向贊賞古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湖其外盡友邦”的氣度和情懷,他帶着這一份情懷與各國友好交往,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主動把中國智慧同世界各國的兄弟朋友們分享。中國始終期望與世界各國成為命運與共、休戚相關的好兄弟、好夥伴,無論相隔一片海還是一個國,兄弟般的友誼永遠不變。


忠,是指至公無私、竭誠盡責。在中國古人的诠釋中,忠是“德之正也”,是至公無私的品德,簡單地說就是一心為公,沒有私心。2019年3月,意大利衆議長菲科問及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時是什麼心情,習近平回答道:“我将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态,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這就是一種對國家、對人民至公無私的忠誠。“忠”的具體體現就是講原則,守規矩,以及盡職盡責的擔當。在家庭中,盡心盡力地承擔作為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的責任,對伴侶忠貞不貳;與人交往時,真誠正直,堅守原則;對于工作,盡心竭力,忠于職責;身為公民,熱愛祖國,忠于人民。忠德貫穿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社會的各行各業,快遞員、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以及千千萬萬的勞動者都在辛勤工作,他們愛崗敬業,忠于職守,以飽滿的精氣神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在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下,雖然未必所有人都能确切說出什麼是“忠”,但是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釋着傳統忠德,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信,就是誠實無欺、恪守信用。中國人常說,守誠信是最大的财富,講誠信是最大的聰明。如果一個人不守信用,欺騙他人,必将失去大家的信任,在社會上寸步難行。因此,中國不斷推廣誠信道德教育,推進誠信制度建設,塑造“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難行”的社會風氣,讓“言必信,行必果”的古老訓言鮮活地存在于所有中國人的心裡。信,不僅對于個人很重要,對于國家也非常重要。如果政府失去信用,就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和擁護,最終會導緻社會動蕩,國不成國。曆史也多次證明了這一點。此外,中國曆史上“退避三舍”的故事告訴我們,誠信還是國際合作的基石。一個國家具有一言九鼎的信用才能赢得他國的信任,最終實現互利共赢。中國傳統誠信思想曆經幾千年的發展嬗變,積澱為悠久精深的民族傳統,為當代中國誠信社會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禮,是指有禮有節、遵紀守法。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強調以詩禮傳家。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禮為何如此重要呢?因為在中華文化中,禮是秩序的代表,其核心是“敬”。對于個人,禮意味着禮儀教養,它不僅是與人交往的尺度,也是自身道德涵養的體現。對于社會,禮意味着法紀法規、條例規範,是對秩序的維護,也是對人們的保護。對于天地萬物,禮意味着誠敬祭祀,表達的是對萬物生靈的敬畏。因此,禮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敬,是對不良欲望的克制與約束,是對天地自然的深深敬畏。今天的紀念慶典活動、國禮互贈,以及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建設等等,都是傳統禮德的體現,包含着中國人民對和諧有序的向往。


義,是崇尚正義、合于時宜。孟子說:“義,人之正路也。”人生道路有千萬種選擇,若想走向光明美好,必須講道義、守正義,依循正确的方向而行。因此,在中國的詞彙中,常常把忠義、仁義等合用并稱,其中的深意便是提醒人們不要愚忠、愚善,而要堅守符合正義的忠誠和善良。《中庸》寫道:“義者,宜也。”可見,義還蘊含着合乎時宜、與時俱進的含義。要合于時宜,就要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人一向重視改革,也重視傳統。放眼古今中外,成功的變革從來不是單純的改變,而是承續與建設并重,既紮根于曆史傳統,又能夠與時俱進。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發生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變法變革,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察舉制到科舉制,從閉關鎖國到改革開放,從學習蘇聯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每一次變革都承續了原來合理、積極的因素,除去了舊制度中腐朽、消極的因素。這便是義德,是合乎時宜的中國智慧。


廉,是廉潔無私、克己奉公。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晏子曾說:“廉者,政之本也。”古人早已認識到,官員的廉潔是政體延續的命脈所在。縱觀古今中外,治亂循環,皆是“廉則興,貪則衰”。在中國曆史上,當君主勵精圖治、官員清廉正直時,總能開創青史留名、傳誦千古的盛世,而當王朝走向動亂和衰亡,往往都是貪污腐敗愈演愈烈之時。有鑒于此,當今中國政府緊抓“廉”字,深入考察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出台了公務活動“全面禁酒令”等嚴格措施,号召領導幹部“要清清白白做人,幹幹淨淨做事,坦坦蕩蕩為官”。在廉德教育和廉政體系建設的同時推進中,反腐倡廉的春風吹遍全國。除了政治領域外,在社會層面,我們也一向反對奢靡,提倡節儉樸素、理性消費,積極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氛圍,讓廉潔樸素成為每個人的習慣。


恥,是一種道德自覺,背後暗藏着一個人的理性思考與道德判斷。“無羞恥之心,非人也。”孟子的這句話,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牢記。知恥是人格的底線,恥德是守住孝、悌、忠、信、禮、義、廉這七德的心靈堤壩。中國人始終牢記古人的教誨,将“知榮明恥”這四個字深深地刻在腦海中,提醒自己要有羞恥之心,成為有道德、守法紀的好公民,這對于加固道德堤壩、促進社會和諧有着明顯的積極作用。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價值體系。在中國人看來,生活中踐行這些道德是自然而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八德并不隻是停留在個人修身的層面,而是逐漸與國家治理、制度建設以及社會風尚倡導相融合,使得中國治理在道德理念和價值追求上都呈現出強烈的君子風格,比如重情誼、講信義、揚道義,講究和而不同、包容并蓄,緻力于分享中國智慧、中國經驗,推動各國交流對話、和諧共生,等等。傳統八德在代代傳承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和人格力量,推動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獨特發展道路。


分割線
Copyright 2021 版權所有 © 云鼎娱乐新的网址是多少-云鼎娱乐线上平台 魯ICP備05051451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