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賢
發布時間:2022-11-15 作者:聶菲璘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倫理學專業博士生,原文出自外文出版社《讀懂中國制度》系列叢書之《任人唯賢,選賢與能》導語 來源:學習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到人才問題,不僅“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成為獨立的第五章,而且在“建設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高素質幹部隊伍”一節中着重指出要抓好後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把新時代好幹部标準落到實處。樹立選人用人正确導向,選拔忠誠幹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
曆史一再證明,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人才是治國理政的首要之事。本文從賢才的重要性、選賢的标準、選賢的方式、如何用賢等幾個方面,論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任人唯賢的智慧和經驗。
治國理政中的首要之事是用人。官吏賢德與否不僅關系到國家的治亂興衰、君主的正邪勞逸,還關系到民風的善惡厚薄。正是因為對“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的曆史規律有着深刻的認識,中國共産黨曆來高度重視選人用人問題,始終将選賢任能作為做好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
在現代漢語中,“賢能”一詞通常連用。而在古代,賢是賢,能是能。根據古代大儒的注解,有德謂之賢,有技謂之能。可見,賢、能之分,即德、才之别。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論德與才的關系:“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并根據德才将人分為四類,“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這四類人中,最當引起注意的是才能勝過德行的“小人”。因為博學多才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德行作為承載,就有可能知識越多、能力越強,危害反而越大。因此,司馬光提出,在用人時,如果得不到聖人、君子,那麼甯要愚人,也不要小人。這是因為,君子用才能來行善,小人用才能來作惡。用才能行善,則善無不至;用才能作惡,惡也會席卷而來。自古以來,國家的亂臣,家族的敗子,無不是才有餘而德不足,最終導緻國家衰亡,家族覆滅。因此,古人在選舉人才時主張德才兼備,而且一向是以德行為先。時至今日,中國在選用幹部時,仍然堅持這樣的原則。
既然要以德為先,那麼,當以何德為先呢?《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孝德是一切德行的根本。踐行孝道能培養人的感恩心、恭敬心、仁愛心和責任心,正所謂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将這種善推己及人,“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處理好個人和家庭的倫理關系,擴展到社會和國家,便是“移孝作忠”。小孝是孝養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養天下的父母,天下父母就是人民。因此,《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說法:“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對父母沒有敬愛之心,卻對他人愛敬,是悖德悖禮的行為。孝是道德大廈的基石,沒有基石,所謂的才德隻不過是空中樓閣。因此,中國自古便有“舉孝廉”的選人機制。《禮記·祭義》指出,工作不盡責是不孝,為官不恭謹是不孝,作戰不英勇是不孝。因此,一位孝子自然會忠義誠信,勇于擔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孝敬、廉潔之外,品德高尚、正直,能犯顔直谏等,都是古代選賢的标準。
進入現代社會後,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國對官員德才的具體要求有所不同,這些不同都是為了适應當時不同的時代背景。但從大的德行方面講,是與中國傳統的道德标準一脈相承的,并且都建立在孝廉的基礎之上。
訂立标準後就要選拔人才,也就是要選賢與能。“選賢與能”這一成語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與,通“舉”,“選賢與能”也作“選賢舉能”。在選人之前要觀人。古聖先王治理國家,不在于設立多少官職,而在于選對人。
中國自上古就已經開始了選賢的實踐。選賢舉能始終在曆史進程中延續,并逐漸制度化,出現了多種人才選拔制度,其中的察舉制和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兩大選人制度。特别是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為曆朝曆代選出了大批優秀的人才,對中國曆史進程産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在多種舉薦賢才的制度或形式中,最具“中國特色”的是讓賢。“讓”似乎與崇尚競争的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但其實查析曆史便不難發現,賢士相互禮讓與國家興盛息息相關。
選人之後要用人。“任人唯賢”這一成語源于中國最古老的曆史文獻典籍《尚書》,“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國家官員必須是賢德之人,君主左右也須為忠臣良将。但是如果有了賢臣,卻不能使其發揮作用,等同于沒有賢臣。領導者如不能謙恭待人,或者懷疑賢士,就會導緻人才的流失;如果不辨賢愚,不能黜退奸佞,就會使賢臣蒙受構陷。可見,能否使賢才真正發揮作用,領導者自身的德行修養是關鍵。《中庸》中說:“取人以身,修身以道。”領導者修身有成,以身觀身,才能知人善任,所謂知己方能知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領導者知己知彼是為明智。可見選賢與能、任人唯賢,都要以修身為根本。如果領導者胸懷天下,心系蒼生,又能尊重賢者,任用能臣,那麼,天下的賢士自會歡欣鼓舞,争相前來。這便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吸引力法則。
“任人唯賢,選賢與能”是中國古代吏治的精髓。中國在曆史上一直是賢能治國,從未中斷賢能政治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智慧和經驗。賢能政治的影響也一直持續到今天。中國現在實行的集體領導制,官員的選拔、晉升、考核、問責等機制,以及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中國共産黨紀檢監察制度等,無不從古代賢能政治中汲取了智慧。中國共産黨人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将古人治國的智慧和經驗融入自己的治國理政之中,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