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發布時間:2022-11-25 作者:谷文國 作者系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原文改自外文出版社《讀懂中國制度》系列叢書《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來源:學習強國
革故鼎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面對新矛盾新挑戰,以非凡的鬥争勇氣和智慧,砥砺前行,革故鼎新,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在多個領域實現了突破性的曆史變革,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和定型,開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曆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這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改革創新精神的時代化展現。曆史告訴人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我們黨必須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改革創新,以奮發有為的精神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革故鼎新,源出于《周易》的《革卦》與《鼎卦》,後世将其合二為一作為成語,表達除舊用新的意思,與因循守舊相對。按照《周易•序卦》的記載,《革卦》在《鼎卦》之前,《井卦》之後,“《井》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而所謂革、鼎,根據《周易•序卦》的描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寓意改革、創新的有為精神。
無論是《周易•革卦》中“天地革而四時成”的說法,抑或是《周易•鼎卦》提出的“君子以正位凝命”,都旨在強調要順天應人,柔進而上行,而非陳陳相因,故步自封。自茲以來,這種改革創新精神便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曆朝曆代發生過的或大或小的變法、改制與改革。所謂革故鼎新,通俗地說,就是除舊布新,就是改變社會上陳舊的、不合時宜的舊事物、舊制度,革除違背世道人心的不良因素,蕩滌阻礙曆史潮流的瑕穢污漬。古人或稱之為變革,或稱之為更始,也有“布新猷,除舊政”的旨趣。如果從表面上來看,革故鼎新需要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去打破陳舊的一些東西;如果從内在上而言,則其意味着要扭轉人們固有的不合時宜的觀點和思想,努力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并開拓出新的局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革故鼎新意味着新事物的産生,舊事物的滅亡,也可以說是要勇于和善于打破舊世界,開辟新時代,迎來新征程。
革故鼎新作為一種精神,是亘古不易的。但若想将其徹底地貫徹實施,則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改革與創新路徑之上,需要辯證地看,不能一概而論。既要看到改革創新作為變的一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更要看到支撐改革創新背後的不變的東西,也即維系人類社會穩定和有序的大道至理,而不是一談到改革創新,就盲目認定是對舊有事物的全面排斥和否定,對新鮮事物不加揀擇的依從和順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必須堅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進”,自覺擔負曆史主動和創造精神,守正創新,既不能刻舟求劍、封閉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中華民族在近代曆經磨難和艱辛,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戰勝挫折,擺脫壓迫,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進而在國際社會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不說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勇于堅定不移地改革進取、創新進步的結果。
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沒有止境,發展也沒有止境,改革創新同樣沒有止境,所以必須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氣和鬥志,堅持和高揚鬥争精神。正是在這種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改革創新精神的鼓舞下,中國義無反顧地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偉業,誓将改革、創新進行到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足以彪炳千秋的成就,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面臨的一個又一個矛盾和難題。這既是我們值得引以為傲和自豪的,更是我們應該予以警惕和謹慎的。因為舊的問題雖然一時解決了,但新的問題又會不斷産生,所以改革創新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勞永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改革是循序漸進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向前走”。十年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進了一系列變革性舉措和實踐。
從曆史來看,改革、創新是人類曆史進步的助推器,也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古今中外,古往今來,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國家和民族所建立的文明和創造的文化沒有不是依靠改革、創新取得的。從古希臘的梭倫、伯利克裡改革到近代德國宗教改革以及英國的議會改革;從中國古代的管仲改革、商鞅變法等到宋明以來的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清末洋務運動再到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凡此等等,可以說,整個人類曆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色彩紛呈的改革創新史,改革精神自始至終都貫穿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發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推動着人類不斷開辟着未來新的輝煌。
縱觀當今世界,改革創新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浩浩蕩蕩的曆史潮流,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一往無前地繼續推進改革創新之路。這就需要我們不忘本來,了解和繼承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從中汲取思想精華,結合新的實踐不斷發揚光大。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我們必須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衆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順應實踐發展,不斷拓展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既要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也要敢于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推向一個更新的高度,順利實現黨的中心任務。
古人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曆史上的改革創新精神不僅源遠流長,而且曆久不衰。客觀地看,曆朝曆代的改革創新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既有全面推進的,也有局部進行的;既有影響一時的,也有影響數百代的;既有中原文化向遊牧民族學習的,也有少數民族政權渴慕而追求漢化的。一言以蔽之,隻要改革創新能夠保生存,促發展,對國家和民族有利,可以更好地破解人類社會進步的難題,就沒有理由拒絕,就必須要去踐行。革故鼎新所含蘊的改革創新理念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涵養着我們立足當下、開辟未來的曆史眼光和思維,這既是中國已經由古走到今的路,也必然是中國将由今走向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