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_ 讓“中國精神”挺立于世——深刻理解文化之“魂”
發布時間:2023-02-21 作者:鐘文華 來源:學習強國
讓“中國精神”挺立于世——深刻理解文化之“魂”
曾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學校學到了最重要的東西?”他回答:“在幼兒園,我學到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事要道歉。”“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生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了上面這則故事。随後,他說:“要教育引導學生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踏踏實實修好品德,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疾呼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提倡立德修身。
人們常說,文化是塑魂的工作。那麼,“魂”是什麼樣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什麼?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是什麼?就是核心價值觀,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提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
“中國精神”在當代主要表現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和科學表達,是當今時代的“道”、當代中國的“魂”,當然也是文化建設的“魂”。
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要把全社會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适應、并能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否則,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沒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
早在先秦時期,中華先賢就提出了“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後經曆代吸收融合,中國社會逐步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内容的核心價值觀,盡管人們對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有各種解讀,但儒家思想總體上為我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提供了精神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時,我國社會正處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出現了不少問題。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人價值觀缺失,觀念沒有善惡,行為沒有底線,什麼違反黨紀國法的事情都敢幹,什麼缺德的勾當都敢做,沒有國家觀念、集體觀念、家庭觀念,不講對錯,不問是非,不知美醜,不辨香臭,渾渾噩噩,窮奢極欲。現在社會上出現的種種問題病根都在這裡。”他說:“這方面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難以順利推進。”
曆史和現實都表明,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能否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勾繪出國家的價值内核、社會的共同理想、億萬人民的精神家園,成為當代中國精神世界的“價值公約數”。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下發文件,以多項實際舉措,架起核心價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衆的橋梁。黨的二十大報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對既往的工作作出充分肯定,同時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凝聚民力的強大力量”,要求各領域“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提高認識,以紮實的工作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
愛國,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隻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
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了“張伯苓三問”的故事:“一九三五年,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三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振奮了師生愛國鬥志。”習近平總書記說:“我看,這三個問題是曆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
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這個故事啟示我們,要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确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紅色是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
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啊!我們的初心是什麼?上海石庫門、南湖紅船,誕生了中國共産黨,14年抗戰、曆史性決戰,才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顔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世界上沒有哪個黨像中國共産黨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曆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中國共産黨人在艱辛奮鬥中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構築起了彌足珍貴的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我們要切實落實黨的二十大要求,“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着力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抓好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我們要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
提高社會道德水平和淨化社會風氣,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萦懷的大事。
談到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說:“如果我們國内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觸及道德底線的事情不斷發生,一些人到了國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怎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啊?”
談到青年成長成才,他說:“廣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
談到文藝的作用,他強調:“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統攝道德建設,提出了“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等具體任務,我們要認真抓好落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如何使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是人們很關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問題。他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我們要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法律法規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立法、執法、司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同時,我們還要善于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範,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要堅持嚴格執法,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醜。要堅持嚴格公正司法,發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
我們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要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還要善于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
文化創造,是“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場域。
精神文化産品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
文以載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鮮明特征。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提出“文以貫道”,千載之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與之呼應:“韓愈的文章起來了,憑什麼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載道。”我們要深刻認識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文化産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文化文藝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獨特作用,積聚和傳播正能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處不有,成為中國人的獨特精神支柱,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追求真善美是文化文藝的永恒價值。“真”是文化産品的生命之基,“善”是文化産品的價值之源,“美”是文化産品的持存之道,三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我們的文化工作,就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遵循,以真善美為執着追求,在創作中體現生活現象和規律之真、勸喻啟示之善、鮮活靈動之美。